【编者按】深圳作为年轻化的移民城市,其教育发展值得借鉴。
按当下全国教育发展水平,深圳也逃不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难题。面对特殊的人才结构,深圳如何调整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公民办学比重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另一方面,作为经济特区,深圳的开发程度又让教育投资在这里充满想象。随着相关的政策发布,未来深圳教育发展值得期待。
本文首发于“极致洞察”,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让“鹏城”如虎添翼。其中,教育的“先行先试”,迅速成为行业内热点。
深圳教育的自身发展,有其依靠于年轻活力的高质量沃土,但如何在未来保持不变质,进而成为优质,任重道远。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将是关键点。
就在“生日”前夕,深圳收到了一份厚重的礼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深圳再次成为改革的风向标和舆论的关注点。
该意见虽然是总体性的,但涵盖了经济、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它的提出有利于改革进入新格局。FirstInsight极致洞察,密切关注政策对教育带来的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梳理出《意见》中涉教育的部份:
民生幸福标杆。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支持深圳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加强粤港澳数字创意产业合作。支持深圳建设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设立面向全球的创意设计大奖,打造一批国际性的中国文化品牌。
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立健全适应“双元”育人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年轻有活力但应明晰教育红利概念
与其他城市比较,深圳是年轻的移民城市,较为多元化,有较好的创新基础来发动,相较于其他城市,市场化程度更高,体制与市场的交叉度较小。同时政府放开手,作为提出了多年的一个理念,也是给予深圳目前地位的主要因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深圳是唯一的“先入为主”的城市,发展虽从零开始但起步很高,未经历传统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桎梏,从一开始的纯粹就是它最大的优势。
政策打前锋,外来人才蜂拥深圳,资本汇集深圳,使其成为“鹏城”,如大鹏展翅,扶摇而上。深圳城镇化率100%,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十三五”规划也将深圳定位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正是基于此,有为青年是“鹏城”一大优势。在老龄化渐入人心的今天,人口红利仍是其津津乐道的地方。
但也应明晰一个概念,维护人口优势不应只靠外来人口,基于本地幼儿出生率,才是红利的源泉,而人才的源泉是教育。深圳作为年轻城市体,虽然城市化程度高,但要形成教育路径的体系化,还任重而道远。
体系化?各阶段资源合理配置不能缺
各地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参差不齐、素质教育还未真正契合当下,教育人才滞后以及相关制度亟待完善,是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深圳也面临教育资源分配的特殊性。
幼儿出生率下的学前教育资源分配
既然提高幼儿出生率是维持人口红利的基础,那么未来深圳的幼儿数量是否会出现增加?统计显示,截止2018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302.6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83万人,增长4.0%。年轻人基数大,婚育基数也随之提升,特别是同期平均育龄妇女人数的增加,幼儿出生率也随之提高。
那么目前的学前教育资源能否满足?据深圳市教育局数据统计,2018年,深圳现有幼儿园1771所,在园儿童52.42万人。其中民办幼教机构所占比重较大,外加2020年80%的普惠率,将有更多的民办园转公办园。学前教育资源公私如何分配,是教育“先行先试”的一个关键点。
平均年龄33岁的人口年龄结构与教育投入
同时,深圳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在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情况下,家庭住房需求较高,但与之矛盾的是,该年龄层多以负债置办房产,可管理资金较少,在对子女教育投入上是否会更加谨慎理性?政府会如何平衡公私园资源?公办园是否会迎来春天?这对学费高昂的一些国际学校、K12和幼教机构来说,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解决外来人才成本
另外,科技创新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但深圳的人才红利多基于外来人口,高端人才引进和维护成本较高,如留学生;况且深圳既无211大学,也无985院校,高等教育力量与其他教育大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意见中提出,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和健全“双元”育人职业教育,正是基于补全完善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之间的体系链条,打通整个教育环节,这对于发展高等教育和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有着政策扶持作用。
民办高校的补充作用
同样,民办高校也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FirstInsight极致洞察通过梳理广东省50所民办高校发现,深圳目前仅存在1家民办专科院校: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有资料显示,该校创办于1998年,2000年6月经国家批准正式建校,是广东省教育促进会和深圳南山区政府联合建立的民办公助高等院校。民办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仍面临生源、经费不足和学费较高的问题。
教育国际化的“先行示范”
国际化是对互利共赢理念的践行,教育的国际化有助于人才交流和提升教育质量。深圳是开放的城市,理应包含了开放的教育。对此,雅文教育集团执行董事关俊华认为,深圳对国际化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是大湾区国际化的启动力量,越来越多的国际航线开通,已经成为未来高端国际教育很好的配套。他还表示,现时内地土地资源供应主要优先于公办教育,希望未来能够向优质国际教育倾斜,在土地和税制方面给予支持,从政策方面进一步开放。
在谈到人才交流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未来深圳会是国际化城市,一定吸引到不同的国际人才聚集,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学校的需求会日渐增加,提供国际化人才多语种培训的国际学校会更加吃香,国际化教学的新标准或许会在深圳产生。
综上,如何补全教育资源体系可能是深圳此次教育先行先试的难点。就在《意见》出台不久,2019年8月19日,深圳教育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暨校(园)长暑期学习会在深圳举行。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教育应补齐“普及、资源和制度”三块短板,深圳也要争当基础教育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而针对业内出现的深圳是否会有15年一贯制的声音,有行业资深人士表示,深圳建立15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示范区可能性不大,原因也与资源配置有关。
“先行示范”中的教育投资机遇
深圳是经济特区,是市场经济的前沿,因此也有人称其会成为教育改革的新特区,对此,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华认为,虽然在文件中已经有明确的说法,“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立健全适应“双元”育人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但教育是计划经济的“重灾区”,深圳能否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桎梏还有赖于当地政府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
《意见》出台以来,深圳的教育发展现在已处于政策落地和机遇赋能的当下,教育水平和软硬件建设,横跨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各个体系,为了适应人口和人才红利的发展,政府财政(教育)投入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但这也是一个投资机遇,因为不排除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办学。
一方面,是教育信息化。5G+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多的进入到线上线下教育平台中,因为基于技术的场景化教学模式最贴近家长和学生需求。深圳作为城市创新中心,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技术研发能力强大,更接近前沿技术,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5G让教育供应端和需求端无障碍更紧密的连接,人工智能则让需求更直观。科技推动行业发展,技术投资将是深圳发展教育中的支撑点。
关俊华对此深有体会,表示《意见》支持深圳在科研教育方面的发展,特别提到基础科研和相关的配套,意味着高端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相信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高端教育的平台越来越好,空间广阔。同时希望深圳前海可以加快数据中心建设,提供网上云教学用途,这可以大大提升教学速度及教育内容,政府也可提供教育科技的前端政策。
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学校产教融合,更有利于教育体系均衡化发展,而健全“双元”育人职业教育体制,可以更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如制造业等。据FirstInsight极致洞察分析,国内职业教育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这次《意见》的出台,一些教育投资机构会开始关注职业教育领域。20日下午,习总书记对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的一次考察也让职业教育人心鼓舞,预计市场预期会有较大提升。
相关推荐:
成都教育图鉴
成都的教育创新生态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