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放弃高考,底层只会更加一无所有

学考乐唐文波

2019-01-25 13:04:22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句话出自《圣经·马太福音》25章29节,后人以此为典故,归纳了“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马太效应是世间最冰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

01

越有钱,收入增长越快!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汤玛斯·皮克提认为,当今的资本回报率已经大于经济的增长率,这将会导致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聚集。


也就是说,越有钱收入增长越快!经合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验证了这一点。

最近30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收入都有所增长,但是高收入群体(政企管理者、金融从业者、IT从业者)的收入增长更快。


投资财富的积累犹如滚雪球,同样的速度下,雪球越大体积增长越快。就像投资理财,投入的越多,收益就越高。收益变为本金再投入,反复几回,他的收益就已经超过了小投入的人的本金。

 

当王健林“先赚它个一个亿”的小目标刷屏时,你有没有算过:王健林身家2600亿,一个亿只占他总资产的0.04%,对他而言真的只是一个小目标啊!


而对于没有家产且年收入十万的年轻人而言,一个亿的小目标也不算太难,也就是不吃不喝工作1000年而已。

02

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教育越重


 英国王室 乔治王子      


其实,很多家长恐怕不知道乔治小王子的日常生活,这位英国王位的第三顺位继承人不久前被曝光了新学期课表,除了比较常规的数学、语言、地理、历史、科学,还要上法语课、宗教课程、计算机课、以及统一要参加的课外活动课程:戏剧课、艺术课、绘画课和芭蕾课。


而且小乔治还极有可能会参加学校的辩论俱乐部,以便早日加入牛津剑桥的社团。报道中还说:“小王子还将进行哲学、意大利语的学习,尝试作曲、击剑、高尔夫或陶艺。”

当“读书无用”的声音在底层日益高涨时,社会中上层却在教育的投入上更加疯狂。


乔治小王子才5岁啊!看看人家这满满当当的课表,不知道中国的家长看到这些后还会不会继续高呼减负教育、快乐教育,要知道有钱的孩子其实更努力啊。

     

越是有钱人家,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就越高。不仅仅是成绩优异,考上好的大学。他们更想让孩子做“体验派”,全方位多角度全面发展。


 

     去年有一篇名为《北京的无奈:海淀拼娃是怎么拼的》的文章在各路家长的朋友圈疯狂转发。


当主流媒体炮轰课外班是培养应试教育的机器时,作者透露了他孩子在辅导班的课程:


语文由北大的老师上课,孩子读的是《大学》和《春秋》,但很多内容讲的其实是历史,而且是把中国历史发生的事情与外国历史横向对比,带有文化和哲学的启蒙。


英语则是名师上课,孩子从自然拼读开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讲英语故事。


数学则是国内985名校的毕业生授课,小学低年级的奥数就足以让文科生缴枪,但孩子学会了就会有乐趣。


作者称儿子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晚上八点课外班下课,赶回家还要写作业,做完作业还要看课外书,一般是儿童读物,一周读完一本,一个月读完一套,内容包括科技、历史、地理等等。


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家长很残酷,居然把孩子逼得那么苦,说好的快乐教育呢?可更残酷的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一般控制他晚上十点要睡觉,但他经常会比这个睡得晚,孩子才七岁啊!真的很担心,每次都对他说你不想学了课外班就不要上了,但他总是不愿意,他有一个目标,就是能够赢了老爸,要有他会他老爸不会的内容。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耐人寻味:成功,真的不是一代的积累。


马太效应适用于资源集中发展的情况,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并不全是坏事,因为努力也是一种资源,只要你愿意付出愿意进取,那生活还是会越过越好。                               

                            03


读书无用,知识不再改变命运???

现在的孩子津津乐道于几个文化不高、但事业有成的名人,用于堵住家长苦口婆心的嘴。


然而事实是:


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不爱学习的孩子,长大之后却发现,自己用几年疯狂的青春,换来了一生的卑微与底层。

一帮不学无术的女孩聚在一起,号称所谓的姐妹,以为有了姐妹就有了全世界。


他们在一起聊好吃的、聊穿的、聊化妆品、想的是网上购物、刷微信、刷微博、追韩剧;


而一帮无所事事的男孩聚在一起,号称所谓的哥们儿,以为有了哥们儿就有了天下。


他们在一起逃课、抽烟、打扑克、玩游戏、看玄幻甚至约架......


以为这就是疯狂,这就是该有的青春。


他们看不起那些不会化妆、不会打扮、一天到晚只知道读书的好学生。


还骂那些好学生是书呆子,骂他们傻,只知道读书。


殊不知,两三年后,好学生上一本,上211,上985,甚至上清华北大,而他们却要考虑去三本,去高职高专甚至考虑要不要南下打工。

 

有一段父子之间经典的对话,告诉了我们努力读书和不读书的大不同。


儿子刚上学不久就问当农民的父亲,人为什么要读书。


父亲说,一棵小树长一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者当柴烧。


10年的树可以做檩条;


20年的树用处就大了,可以做梁,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


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上干不了别的。


如果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


如果初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一些机械的操作了;


如果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


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读书多,花的钱也多,用的时间也多,但是贡献大,自己赚的钱也多,地位就高。

 

                           04


放弃高考,底层只会更加一无所有

每年六月,毛坦厂中学和衡水中学都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万人送考、孔明灯祈福、跪拜神树……这两大高考工厂以集中营式的管理与炫目的高考成绩,将万众对于高考的期待、纠结、焦虑、彷徨展露无遗。

 

在众说纷纭之中,一种论调广为流传: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这种论调说出残酷的现实:“知识改变命运”的确不如过去几十年那么立竿见影,阶层固化和财富固化变得更加难以破除。尤其在房价暴涨之下,“一夜暴富”的心理让不劳而获的投机情绪不断高涨,“读书还有没有用”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困惑。

 

即便有此相对消极的现实,但仍然不得不说,对于广大中层和底层,高考仍旧是实现阶层流动的主要渠道。放弃高考,只会更加一无所有。

 

上层群体不玩中国高考,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不说走向发达国家的精英教育,即便不再读书,在既有的阶层格局和财富格局面前,他们也不会那么容易坠落。

 

相对而言,中产阶层最为脆弱。有句话叫做“中产下流化”,这里的下流是向下下流。中产与下层看起来是两大阶层,实质上中间只隔着一个窗户纸,一捅就破。无论是一场大病,一次企业裁员潮,还是一场房地产危机,都足以将中产打回原形,这正是中产教育焦虑的根源。

 

而底层,向上晋升的通道更为单一。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在圈子社会和关系社会中,底层都不具备任何优势。唯有高考,以分数来论高低,还能让底层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失去高考,再无其他阶层晋升通道,大多数人只能沦为流水线上的工人,吃着并不长久的青春饭。

 

当然,通过高考,并不必然兑现一个美好的未来。但高考却是一块敲门砖,虽说砖的好坏大有区别,但有没有这块砖,境遇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高考被赋予阶层流动的期待,这让高考承担了不能承受之重。诚如一位衡水中学学生家长针对质疑的反击:你能避得开高考吗?避不开,就闭嘴。

 



版权声明:本文为 <学考乐唐文波> 作者的原创文章,未经 <学考乐唐文波> 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