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阿里、百度、京东、华为哪家强?疫情之下的科技大比拼

北梦木兮

2020-03-01 10:02:14

2月1日,朋友给胡敏发了一张照片,是朋友所住小区新发放的纸质版出入证。那天,深圳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升至170例,政府开始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出入社区的居民需要出示纸质凭证。

身为腾讯政务团队的产品经理,胡敏立马意识到:“这样一个小场景可以变成更加通用的大场景,从社区到交通卡口。”3天后,腾讯内部被称为“健康码”的产品化身为“深i您”等多个昵称,出现在深圳、重庆等城市。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深i您”正在支持超过30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城市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腾讯已上线超过50款疫情服务相关小程序。

和深圳相隔1300公里的杭州,一群年轻人也在做着和胡敏他们一样的工作。

来自支付宝不同部门的员工,戴着口罩成为公司最早复工的一批人。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开发了“健康码”并于2月11日在杭州上线,随后推广至浙江全省;2月15日,阿里达摩院联合阿里云研发的一套全新AI诊断技术,可在20秒内准确地对新冠肺炎疑似案例CT影像作出判读,分析结果准确率达到96%,河南郑州第二天便引入该算法辅助临床诊断。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这次疫情其实暴露了很多需求,比如医疗资源的供需不足如何解决,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以及大数据等都可以看到新机会。”搜狗搜索事业部负责人、副总裁许静芳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

从1月20日开始,在200多位员工的合力下,搜狗迅速上线了“全国疫情实时动态”专题页,并推出了在线问诊、同程及疫情小区查询、全网防疫物资实时搜索等产品。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些行业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但在科技领域,企业从未停工,一场比拼早已悄无声息地拉开序幕。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原全球副总裁朱民2月22日在一次在线演讲中说,和以往疫情不同,数字化技术支撑了此次疫情信息传递、防控,基于强大的网络和各种科技手段的加持,互联网和数据智能技术助力科研检测、信息服务、疫情防控、物资供应、甚至捐赠等,极大提升了本次疫情防控的效率。同时,疫情期间的社会经济运行,如生活服务、在线医疗和办公学习等,也因为数字经济出现了新的生态。

科技,包括网络、云、AI、5G等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起了积极作用。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向《中国企业家》判断,当年“非典”埋下了电商的种子,成为互联网崛起的催化剂,这次疫情也将埋下一些新种子。

这一个月里,科技公司不停地用行动验证这一观点,纷纷尝试着将以往积累的能力快速输出,并寻找能在将来生根发芽的新种子。

三天时间,对于开发一款需要经过设计、开发、验证、测试等完整环节的新产品来说,有些急促。

胡敏回忆:“我们的时间窗口非常短,政府客户会说‘明天就上线’、‘就两天’。”服务上线晚一秒,疫情防控的风险就多了一分。几乎在同一时间,支付宝的几十名程序员、法务、产品等同事也汇聚到了西溪园区,让“健康码”在最短的时间实现浙江全省上线。

快速抢滩,这一点许静芳也深有体会。

2月9日,搜狗上线了“新冠肺炎AI自测机器人”,前一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才发布《智能辅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问诊量表及判断逻辑说明》,这款智能机器人从开发到上线,只花了10个小时。

分秒必争的背后是“打铁必须自身硬”。

旷视科技一名员工说道:“拥有足够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的团队,才能变‘危’为‘机’,率先拿出有效的产品方案。”旷视在春节期间调集百余人团队,紧急开发了AI测温系统,助力返程高峰中的体温排查工作。

许静芳也同意这一观点:“首先是要观察到用户有什么潜在需求,再把需求转化成产品力。在这种产品形态背后还要靠长期积累的技术能力。”

“健康码”不仅用到了以往腾讯积累的实名认证、地图、高并发(通过设计保证系统能够同时并行处理很多请求)等技术支持,还需要跨部门协作。这些都已成为近期常态,40多款小程序做好后,上线前还需要审核,过去需要3天,现在肯定等不了,于是微信团队专门派出一个小组,帮助腾讯云做绿色通道和快速审核。

“健康码”的背后,腾讯进军产业互联网的打法再次浮出水面。

这场“战疫”中,依托微信小程序,腾讯从C到B的转化迅速又明显。此前,腾讯支持“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微信小程序注册用户就已接近900万,累计访问量突破3.9亿次。

杨歌表示:“腾讯的优势很明显,用户管理,用户流量。可以先影响每一个人,然后联动到to B上。先增加用户活跃度,再增加to B功能。这和很多创业早期项目的to B工具完全不一样。”

“可以说,C to B是腾讯进入产业互联网的优势所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曾表示。数字经济的潜力,就在于打通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过去20年,腾讯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拥有国内最大的C端用户平台和最丰富的用户场景。

腾讯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掌舵人汤道生也曾阐释,未来20年互联网的重要发展来自产业领域,产业互联网不仅是to B、to G,归根结底是要服务用户,也是to C的。腾讯将用C to B的方式,服务产业,也服务于人。即是说,腾讯能整合在微信、小程序以及QQ等社交方面积累的海量用户、数据,并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服务政府、企业。

互联网行业观察者陈曦也认为,能否及时结合本公司业务推出合适的产品极为重要。陈曦现在都惊叹于疫情期间,搜狗快速聚合全网在线问诊服务资源。

实际上,医疗一直是搜狗的重要业务方向。搜狗CEO王小川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8第二十期中国企业家两会沙龙上就曾表示,他看好医疗。

数据显示,搜狗每天有几千万人次的检索、查询与医疗相关,约占总搜索量的8%~9%。并且,搜狗在2016年就推出过一款医疗科普平台搜狗明医,为用户提供权威的医疗咨询解答,同时利用AI技术,通过用户对症状的描述对其进行初步分诊。

杨歌认为,是否与自身业务结合其实指向了企业边界问题。巨头们要在自己的边界里,打好手中不同的牌。

“这个时间段想要建立一个新业务,有几个重要的地方:第一点,找到好的业务切入点;第二点,建立组织结构,听起来很平常,不容易被重视,但这是商业领域最重要的一点;第三点,资源结构的挪用和调配,就是说能否在原有的生态里迅速借力,每个公司的资源调配能力是不一样的。”杨歌总结。

不止于线上,更多借力于以往技术的产品开始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不同场景中。阿里达摩院联合阿里云针对新冠肺炎临床诊断研发了一套全新AI诊断技术,可在20秒内准确地对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作出判读。京东数字科技集团,以智能城市操作系统为底座,协助政府开展高危人群分析及疑似人群排查工作。

疫情之外的新需求也逐渐出现在投资人、巨头们的视野中。

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卫哲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谈到疫情带来的新机遇:“最受益的,是钉钉、企业微信,也包括海外的zoom,这些是平台级的公司会率先作为基础应用先普及,但也会出现很多垂直的细分应用。”

从2月3日部分企业复工第一天开始,办公软件的数据不断被刷新。2月5日,钉钉跃居苹果AppStore排行榜第一。2月10日,企业微信后台服务器请求上涨超10倍。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春节复工期间,中国超过1800万家企业超过3亿人使用了远程办公软件。

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疫情之后最明显的是在线的机会。在线买菜、医疗、教育、游戏等等;第二个是健康主义的机会;第三个是压抑反弹型的。春节没做的事情会在五一暴发式反弹。

朱民也认为:“从这段时间的观察来看,线上教育、娱乐、医疗、办公,都得到了跳跃式发展,这是很大和很新的变化。疫情后的恢复,会走上很大规模的新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过程,这个对整个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以及对长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线上需求背后则需要更加底层的AI、云技术作为支撑。朱民谈到,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网络+云+AI+5G)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教育部的规划中,“国家中小学网络云课堂”是确保“停课不停学”工作顺利展开的主要途径。全国2.76亿各级在校学生,1670多万专任教师背后海量信息和数据处理运算,都需要云技术支持。阿里、腾讯、华为、中国电信等企业再次迈向台前。

2007年,在很多人还看不懂云时,阿里开始尝试做云,2009年正式成立了阿里云。从做通用云面对所有客户,到做垂直行业的细分。据艾瑞咨询发布《2019年中国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洞察》报告显示,IaaS市场(包含公有云、私有云、专有云、混合云等各类部署模式)规模在2018年达到638.2亿元,预计将于2023年突破3000亿元云市场。如今在线上办公、娱乐、医疗得到跳跃式发展背后,云市场也将相继受到影响。

杨歌认为,除了线上,线下也有可以关注的机会。

“远程办公真正能够替代线下还有很长的距离。只有硬件上去了,软件才能跟上;软件上去了,商业模式才能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后,需求才会暴发,会反过来推动商业模式,软件、硬件再去轮回。”杨歌分析。

但目前硬件条件仍存在问题。相比与远程办公,杨歌更关注京东此前便开始尝试的无人物流,“在这一次疫情出现之后,无人物流会进一步提上日程。因为它有更强的需求。”

2017年后,苏宁、菜鸟等电商玩家,以及顺丰、中通等物流公司开始大规模使用智能仓储分拣技术,并涉及各种无人设备,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等。2017年5月,京东与西安航天基地签订了京东全球物流总部、京东无人系统产业中心、京东云运营中心合作协议,五年内计划投资205亿元。

未来的竞争只会愈演愈烈。

新需求就像一粒种子,在科技力量的催化下迅速发芽。而这次疫情中各种线上新产品新服务的全民应用,则大大缩短了数字化产品市场教育的过程。

朱民预测,疫情过后无论是企业运行还是居民线上消费和生活,都将迎来新一轮的数字化高潮,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来拥抱新经济的未来。

不过,在这些新兴机会面前,究竟谁有机会抢先一步?2003年,“非典”时期,阿里巴巴还是一家青葱公司,华为差点卖身摩托罗拉。12家线下京东商场,也完全没有了生意。刘强东只好在QQ群和BBS卖货,上线了网上商城。再过一年,2004年6月,腾讯才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

如今,这次疫情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推力,一脚把我们推进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门。此时小玩家们还能像当年一样幸运,崭露头角成为参天大树吗?答案并不乐观。

“主要是大量的资源囤积和市场开发,小公司想把这件事情做出来难度非常大,它的研发更适合大公司,它需要协调资源和进行大量的已有技术组合的工作。而小公司能做到什么?一部分创新技术工作,比如说芯片的制造、边缘计算的服务等。”杨歌坦言。

接下来的这场争夺游戏属于大公司,博弈必然会加剧。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表示,比如无人物流,菜鸟和京东将来肯定会打;本地生活方面,美团和阿里也会纠缠;目前阿里与腾讯的业务交叉太多了。阿里此前的招股书显示,公司面临的竞争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如腾讯)及其关联公司,全球及区域性电子商务企业、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如亚马逊),以及数字媒体及娱乐领域的其他服务提供商。

以此次在线教育行业的变化来看,需求大规模暴发后,各地政府也纷纷向大公司寻求合作,群雄逐鹿。腾讯教育成为上海市教委官方在线学习平台“上海微校”的直播技术支持方与云资源提供方;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在百度智能云上运行;钉钉向全国大中小学免费开放“在线课堂”功能。

即便如此,未来竞争依然不能脱离公司本身的业务。杨歌判断:“每一个公司的竞争有效性,跟这个公司的业务可延展性、业务孤立性相关。像今日头条的线下市场,它相对的可延展性是不足的,但是头条在线上的可延展性极强,它是一个具备社会性属性的产品,从新闻到社交、到广告是一脉相承的。”

这次疫情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一次考验,以人工智能、数据、机器学习、云计算等技术为内核的企业将迎来发展。行业可能迎来洗牌,头部效应进一步加大,现金流强壮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并在经受过这次考验之后变得更强。

“科技创新既是抗疫的有力工具,也在成为反弹的新经济增长点。”朱民分析,“如果疫情期间可以线上做,为什么不能成为常态?如果成为常态,以后中国的数字经济会上一个大台阶。”

比拼技术硬实力的时刻已经到来。

推广:猎云银企贷,专注企业债权融资服务。比银行更懂你,比你更懂银行,详情咨询微信:zhangbiner870616,目前仅开通京津冀地区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