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的STEM教育大多侧重模拟或模仿,导致学生作品雷同、缺乏个性和创造性。STEM教育要走向更高水平的微创新,一方面,教师需要准确评估学生作品的微创新水平;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微创新的不同水平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STEM教育在中国发展至今,已经出现各种不同的模式,不过,回归教育本身,回归家长需求,STEM教育在培养中国孩子素质能力上,还需要更加深入去做本土化探索。
本文首发于“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作者郑雪枫,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知识和技能越来越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各国均把技能人才竞争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其中又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人才的竞争最为关键。
STEM教育最早是由美国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新世纪以来,以美国、英国、德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国家战略的层面制定了促进STEM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STEM教育领域的公共和私人投资,整合政府各个部门、大中小学、企业、科研机构、社区和家庭的力量,共同促进STEM教育发展。
近两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中国也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STEM教育如同一阵飓风席卷中国。诸多中小学将STEM标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纳入学科教学和日常活动,社会上的各类机构也纷纷加入队列,群分STEM教育这块“蛋糕”。但在一片繁荣的盛景背后,STEM教育在中国却依旧面临着重重挑战。
STEM教育在中国水土不服的5大痛点
对STEM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STEM教育引进到中国的前几年一直表现的不温不火,主要受制于中国应试教育的传统理念,学生和家长们对于这一新兴教育认识不够。目前国内很多所谓的STEM教育,其实只是高级手工课,不是真正的STEM教育。很多学校以及一些培训机构把STEM教育等同于机器人教育、创客教育,把硬件玩具作为装备,过于重视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停留在知识传递上,这都是对STEM教育的误解。
真正的STEM教育,应该是引导孩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最终培养的是孩子的终身发展能力。STEM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从生活出发,找寻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项目,去设计、体验,了解基础的机械工程和编程知识、分工协作解决问题。一个完整的STEM教学应该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如果缺乏了这一步,STEM教学的意义缺失了最根本的基础。
缺乏STEM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国的STEM 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性方案,各学段内容和目标不衔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有 STEM 的内容设计,但是到了初中和高中没有相应的延续课程,完全由学校自行开课。这样凌乱的 STEM 教育忽视了软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不利于人才的系统性培养和叠加效果的产生。课程体系的缺失导致了STEM教育当中理性精神的缺失,使STEM教育停留在了动手的阶段,没有注重STEM教育中的灵魂部分——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
缺乏专业STEM教师。除却课程体系,在多数专家看来,STEM教师的缺乏是STEM落地的最大瓶颈。STEM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而现在国内师范类还没有开设STEM专业,这直接导致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极度匮乏。很多老师没有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能力,使得STEM教育质量大大下降。
产品同质化严重。现在很多STEM教育培训机构存在STEM教育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大多以没有创新技术的产品切入市场,造成行业准入门槛低,利润空间小。同时,STEM教育呈现较强的教育区域化特点,市场集中度很低,普及程度也低,有品质影响力的培训机构数量少。
标准与评估机制缺失。STEM教育是进入学校面向青少年的教育,应该有相应的标准和评估标准。例如,什么样的课程能够进入学校,期望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开展的STEM教育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最终培养的STEM人才数量是否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STEM教育有效健康的发展,而不会乱象丛生、鱼龙混杂。目前中国的STEM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所以相应的标准和评估机制都还没有建立起来,急需改进这一现状。
为了适应中国市场,STEM教育企业做了哪些改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针对以上的5大痛点,面向中国市场的国外STEM教育品牌和本土STEM教育品牌都做出了哪些有益的改变?
Lego乐高教育
2000年,依靠乐高集团在全球获得的品牌和产品影响力,乐高教育进入到中国,为中国的中小学以及校外培训机构提供STEM教学课程、教学配套教具以及教师培训支持。目前,市面上诸多STEM教育机构的教学和产品体系中都有乐高教育的存在。
课程设计“本土化”。对于国内的STEM教育机构和其研发的教育产品来说,内容教研是底层能力,而乐高教育在该领域有着很强的竞争优势。2018年11月,乐高集团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宣布:双方合作推出了《乐高教育STEM基础教程》。这是首套面向中国学校课程体系的乐高STEM解决方案,课程设计适用于STEM教育初学者,基于STEM相关学科领域,涵盖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工程与技术、生命科学四大主题,涉及45个学科知识点。教师在讲授时利用教具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STEM创造过程,寓教于乐中培养计算思维、创新力和创造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协作能力、审辨式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表示,这套教材不是对西方教程的简单引进,而是结合国内学校课程所做的二次创作。一方面乐高有多年的STEM教学的经验,但事实上出版社也请了很多国内一线的学者、专家,对它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并且它是符合我们国家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所以它跟现行的课程是相结合的。
创新师资培训方式。面对中国的教育市场,乐高教育在师资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乐高教育在学校普及性推广STEM课程时,必须确保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导致如何建设出大规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其STEM课程落地的一大痛点。
乐高教育作为平台方与国内多所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开设“乐高教育创新实验室”,并建立“灯塔示范学校”和“教师社区”,通过教师的实践与反馈,将最新的教学方法呈现给更多的老师。同时,乐高教育从2011年开始与中国教育部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选择一些试点中小学,为其老师提供课程学习、搭建工具、工作坊研修、社区拓展四方面的培训服务。
Makeblock童心制物
异军突起的中国企业Makeblock拥有一系列金属制电子积木平台,深耕STEM教育市场的Makeblock产品线涵括适合8岁到成年人的众多不同产品。说它是“金属板LEGO”也不为过。据Makeblock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其产品已进入全球五大洲、140多个国家、25000多所学校,用户人数已超过800万人。此前,Makeblock一直以欧美市场为主,有约近60%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而2018年Makeblock对外宣布,正式启用中文品牌名“童心制物”,开始发力国内市场。创始人王建军表示,“我们认为乐高是这个领域里一家优秀的公司,但在往上走的开源性,专业性上,我们是强过他们的。”王建军认为,乐高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儿童市场,大众更多以玩具的角度去看乐高,虽然乐高也推出过基于scratch编程的塑料制拼装机器人,但接口与传感器种类极为有限,拥有的想象空间不大。而Makeblock是硬件起家的科技公司,服务于更高阶的创客群体,所以硬件级别更为专业,开源,想象空间更大。
不止是硬件套件。目前Makeblock正在与Artybright共同研发针对B端的课程套件,其中将包括教师手册,搭建手册,学生使用手册等很多方面。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与教育部的教学研究小组合作出版著作创客类书籍。而在在线端,Makeblock也在录制自己的视频课程。此外,王建军也表示,他理解机器人拼装只是STEM课程中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Makeblock也将陆续与更多优质的第三方合作,研发其他的课程,比如更侧重人文艺术方向的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也不一定局限于Makeblock的硬件套件。
乐高教育和童心制物在政策的助力下,顺势进攻并占据国内的STEM教育市场。除却天时,这两家企业深知中国STEM教育发展路途中的困难与挑战,不仅在自己擅长的硬件装备上一直研发创新产品,更是在内容方面联合了学术专家教育学者共同打造STEM配套课程和STEM教师培训体系,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努力克服目前STEM教育在国内市场发展的阻碍,致力于推动STEM教育生态的发展,为21世纪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环境。
正在迅速成长的STEM教育企业
当STEM教育头部企业在硬件装备和软件内容上都下功夫的同时,处于初创阶段的STEM教育企业在做什么呢?他们是否能够脱颖而出,在偌大的市场分得一杯羹?
培识CSTEM分子课程是面向未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STEM教育内容、技术及服务提供商,通过SAAS平台为B端公立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STEM课程产品,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STEM教师培训。培识在入驻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之后,通过中心的扶植与帮助,将企业发展重心聚焦在课程教研和产品的打磨,提供APP端教师教学助手以及PC端校本教研助手,获得用户满意反馈。培识创始人公平女士表示,未来培识将开启B2C模式,满足用户在综合素质评价、自主招生以及留学申请等方面的需求,提升服务能力。
势动教育同样也是入驻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的STEM教育企业,是面向幼儿园及中小学提供教育服务的专业机构,提供STEAM教师培训、课程研发、空间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服务,旨在促进STEAM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落地与发展,促进中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未来STEM教育的发展之路不乏其他挑战,同时也充满机遇。在创新教育企业的合力努力下,一定能冲破束缚和局限,促进STEM教育市场发展更规范更成熟。
相关推荐:
原文链接:STEM教育在中国为何一直不温不火,头部企业如何应对?
蒙眼狂奔时刻结束,少儿编程洗牌期将至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