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小学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中国的小学教育减负,或许可以学学“德国经验”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市场特点数据分析

Smlie

2019-04-18 04:00:28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份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进行部署。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的启示阶段,也是最长的阶段。所以面对这一时代性命题,如何加强小学课程体系建设,怎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和创新课程形式构建优质小学教育,这些都非常重要。

在近日举办的“2019小学教育发展论坛”上,中外教育界专家学者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十余个省市的知名校长分享了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前沿理念及探索成果。

聚焦课程建设

众所周知,小学是我国在读规模最大的教育阶段,也是处于个体成长的最关键阶段,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首先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提出并提出青年教师成长为“四有好老师”的五个关键要素,即“真心”、“锤炼”、“学习”、“创新”和“收获”。

北京大学副校长陈宝剑则是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谈起。他表示,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根基所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当前,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课外学习负担的平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北京大学将在思想、人才、硬件进行全力支持。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本中则是认为,最近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体现了小学生健康成长、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挑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系统提出的“八个更加注重”,即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揭示了教育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实现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则是提出,讲重大部署,实际上就是首先要明确我们现在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现在我们从哪儿来,现在处在什么地方,要往哪儿去。深化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建设更有使命担当的课程、更有时代精神的课程、更有生机活力的课程、更有成长空间的课程、更有实施保障的课程,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

课程育人的落地实践

作为论坛承办方的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在课程改革方面独具特色的基础教育名校,更是一所具有北大文化气质的百年老校。在活动当天,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尹超分享了学校对课程育人的思考和探索。

她表示,近年来,学校以整体育人观为指导,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突出基础性、选择性、自主性,进一步撬动了学校教育方式的整体性变革,创建了“博雅兼容的生命发展课程体系”和“学玩合一的生命课堂”。

“回忆起1991年冰心老人为北大附小的题词——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这十个字恰好诠释了学校的育人思想。”她提到,“学”体现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遵循,“玩”体现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坚守:“这是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学有玩,有张有驰,张弛有度,生命才会更加的丰富深刻、更加丰盈和饱满。”

基于这样的理念,构建了三层五类的课程体系,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资源。学校通过倡导“贯通学与玩,融汇情和理”,为多元开放的课程提供文化保障;通过建设“宽口径、厚基础、大视野”的多元异质的教师团队,为课程建设进一步注入活力。

相关推荐阅读:

中国的小学教育减负,或许可以学学“德国经验”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市场特点数据分析


2019年,教育行业机会与挑战并行。新政策下,高品质与差异化的“慢”教育产品迎来机遇。资本回归理性,在线教育机构规模不盈利问题亟需突破。如何把握发展新形势,创造教育新突破。5月15日,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亿欧教育诚邀各位共话教育之道。

戳链接报名吧~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07 

1080*640_画板 1 副本.jpg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