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赛道还有哪些投资机会?

西风不相识

2019-09-11 08:01:37

【编者按】2018年堪称是“托育元年”,众多机构纷纷入局。随着一年多时间的发展,托育市场似乎并没有预期来的那么火爆,资本的布局和市场的反应,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

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托育市场,未来会如何?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市面上尚未跑出强势品牌,接下来的3-5年依旧会是托育机构的黄金发展期。

本文首发于“彬复资本”,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自2018年中开始,托育似乎一夕之间变成了备受投资人和创业者关注的火热赛道,托育政策频出,托育类机构的融资消息频现,在去年的两会中, “托育”一词甚至与减税降费、民营企业和农村土地改革等词汇并列成为媒体关注焦点,被反复提及。

2018年堪称是“托育元年”,然而紧接着的2019年却频频爆出托育机构跑路的新闻,1月曾获“上海十佳早教品牌”的培正逗点多家门店突然关闭,4月北京知名托育机构朋恩日托突然闭店,7月下旬凯瑞宝贝突上热搜,多家门店出现关停情况,涉及金额超千万;不久后馨哈早教也出现类似情况,涉案金额超百万。除这几家已“爆雷”的机构外,我们从上海0-3岁的主管部门中了解到,已拿证的托育机构有过半未能盈利。

托育市场似乎遭遇了“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政策与资本火热追捧,另一方面多家机构经营遇冷。那么托育究竟是不是门好生意?是否存在投资机会?彬复资本自去年开始走访市场上各类托育机构和主管部门,通过收集和整理各方信息,试图解答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各国面临托育难题的不在少数,解决模式各不相同,我国托育市场会朝什么路线走?最终规模几何?

问题2、托育是门老生意,为什么过去10年都没有跑出大品牌?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有跑出品牌的可能吗?

问题3、目前市场上有哪些主要玩家?什么类型的托育机构更有机会在赛道中胜出?

Q1:各国面临托育难题的不在少数,解决模式各不相同,我国托育市场会朝什么路线走?最终规模几何?

纵观各国,托育模式可分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家庭主导三类。我国目前是家庭主导模式,未来将向市场主导发展。保守估计,潜在市场规模约为800亿。

0-3岁幼儿照料从全球范围来看,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的家庭主导供给,主要包含祖父母照料、保姆照料和全职父母照料。这类是目前我国的主流模式,但越来越难以满足家庭的需求,社会普遍反映家庭照料负担较重,据原国家卫计委家庭司2016年开展的调查统计,60.7%的一孩母亲因为“没人看孩子”而不愿生育二孩,28.1%的一孩母亲因顾虑“影响工作和事业发展”而不愿生育二孩。可以看出,以家庭主导模式来解决幼儿托育问题的社会矛盾日渐尖锐,为鼓励生育,我国势必将逐渐转向社会化托育供给。

托育供给关系

社会化供给可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从美日欧各国的托育市场情况来看,政府主导模式在需求覆盖和家庭负担方面明显优于市场主导模式。我们对比丹麦与美国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在政府主导模式下,丹麦家庭仅需支付家庭年收入的9%即可覆盖托育需求,因此入托率高达72.3%,而美国各州平均托育收费高达家庭收入的27%,31州平均托班收费甚至超过了大学费用,入托率仅有丹麦的三分之一不到。事实上,根据OECD 2015年的统计数据,入托率名列前茅的国家,如以色列、新加坡、冰岛、挪威、韩国等均是政府主导模式,这些国家的入托率均超过60%,而市场主导模式下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爱尔兰、拉脱维亚等,入托率约在20%-40%左右。

托育“主导方”比较

那么我国是否会形成以政府主导的托育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从财政角度来看,我国整体的学前教育经费支出仅占GDP的0.3%左右,相较美国0.5%、英国0.6%、法国0.7%、德国为0.8%的数据较低。另一方面从供给角度来看,政府主导主要有鼓励公办幼儿园向下办托育、鼓励企事业单位及街道办托育等形式。目前公办幼儿园已超负荷运转,向下空间有限,而企事业单位及街道虽有一定的场地资源,但无专业的运营能力,需依托外部运营。因此我们相信,国内的托育市场最终仍将交由民办机构来满足。

我国民办&公办幼儿园数量及在园人数分布

我国0-3岁托育市场究竟有多大?答案众说纷纭,就我们收到的BP中,市场测算从近千亿到近万亿不等。根据市场实际走访的情况来看,农村市场幼儿托育需求暂时不会释放,城镇市场由于消费者认知,仅1.5-3岁幼儿的托育需求会在短期内释放。粗略对标其他市场主导模式国家的渗透率的下限,保守估计20%的1.5-3岁城镇幼儿会进入托育机构,如按照年均托育费用3万计算,潜在市场约为800亿元。

Q2:托育是门老生意,为什么过去10年都没有跑出大品牌?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有跑出品牌的可能吗?

去年上海政策的出台是一个转折点,补全了品牌化的最后一块市场拼图。我们推测在2025年前,国内市场有机会跑出类似美国Bright Horizon一类的大品牌。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托育的前世今生说起。笔者作为90后,同龄人中有不少曾上过“托儿所”。“托儿所”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当时由于双职工家庭日渐增多,托育需求增多,在卫生部主导牵头下,集管局、大工厂等大量开办托儿所,截止1995年底,我国城市入托率曾一度高达70%。到2000年左右,由于经济转型等因素,集管局、厂办托儿所难以自负盈亏,出现大量关停,市场份额逐渐转移至幼儿园。到2005年左右,上海地区由于生育率等因素出现第一波“入园难”,公办幼儿园资源紧缺,出于有限保障幼儿园毛入园率的指导思想,幼儿园所属托班纷纷关停,此后公办托班逐渐走向消亡。随着公立机构全面退出0-3市场,民办早教机构(如美吉姆、金宝贝)、托班(如凯瑞宝贝、培正逗点等)开始进入市场。

托育发展阶段

从2006年至今已过了10多年,期间成立的诸多托育机构未能出现任何一家占据当地托育市场份额5%以上的区域龙头品牌,托育市场始终处在高度分散的初级阶段。为什么十多年来托育市场始终未能跑出任何一个大品牌?这可能与托育服务本身的性质有关。

在本行业中,虽然向托育机构支付费用的是家长,但实际接受服务的是幼儿,0-3岁的幼儿难以向家长清晰地描述和反馈托育服务情况。由于产品使用者和付费者分离,且两者间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纯市场化反馈难以正常传达,机构对老师无法形成正常的优胜劣汰。老师之间极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比如机构为了降低成本,倾向于大量使用刚毕业经验较少的教师,或大量使用成本更低的保育员)。这也导致了行业恶性事件频发,家长对机构越来越缺乏信任,虽然客群存在大量托育需求,但实际入托率极低,据卫计委2016年调研,我国综合入托率仅有4.1%。

在这种背景下,必须通过政策及外部监管机构介入,由第三方对托育供给进行客观中立的评价,才能重建家长对机构的信任,托育机构才有品牌化的机会。2018年上海出台的《关于促进和加强本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以下简称1+2文件)可以说是行业的一个转折点,政策的出台,托育执照的颁发,让托育行业市场化、品牌化的最后一块拼图被补全。今年国家又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国务院于5月颁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7月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就《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可以说0-3岁托育正在逐渐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正快速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托育三方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似乎是行业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到2025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化规范体系基本健全,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

5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其中提出“从今年6月1日到2025年底,对提供社区养老、托育、家政相关服务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减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从文件指向来看,2025年之前预期会是托育服务行业的高速发展期,国家将持续在2025年前鼓励举办托育。

Q3:目前市面上有哪些主要玩家?什么类型的托育机构更有机会在赛道中胜出?

可粗略将托育机构分为高端、中端、低端。综合考虑市场、政策和运营模型等因素,我们更看好连锁中端托育品牌。

从去年年中开始,我们走访了十数家各地各类型的托育机构。市场上托育机构种类繁多,所针对的客群、需求和产品要素各有不同。我们可粗略地将各机构按照价格分为低端、中端、高端三类。按照一线城市的定价来看,低端月收费基本在3000元以下,和普惠幼儿园类同,家长主要诉求以单纯“托”为主,“育”的部分较少。

中端月收费4000-8000元左右,这个价格段已能供家长请保姆看管孩子,因此中端托班家长的诉求相比低端托班更进一步,要求服务中带有部分弱教育属性,如每天一节外教课、习惯培养等。高端托班月收费基本在1-2万元,主要面向对教育、升学有高需求的高收入家庭,因此对托班的软件要素要求较高,需要具备定制化的设施设备、海外先进的教学体系,甚至要求同班小朋友有“高素质”的家庭背景。

托育价格类别

高中低端托班的划分主要依托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托班与幼儿园不同,一方面产品结果的导向性很弱,不像幼儿园存在“幼升小“升学反馈,另一方面家长对托班中教育属性的分辨力尚未形成,因此在市面上托班更多以硬件条件来决定定位。可以说,硬件决定了托班产品从60分到90分的分数段。硬件考察要素主要是面积、选址和装修。

面积:根据上海市1+2文件,在8平米生均建筑面积(总场地)确定的情况下,保健观察室、晨检处、洗涤消毒用房、厨房、储藏室、供餐间等必须配备的固定功能区面积确定,因此总面积越大的场所,实际生均使用面积越大,其中可配备的功能区就越多,定位也就越高端;

选址:越靠近CBD、高端商圈/社区,则价格越高;

装修:越精细化、丰富化,越“高大上”越贵。

托育装修要求

软件则决定托班是90分还是95分。软实力强的托班,能以更短的周期获取客户,并有更多机会获取18个月以下的客群,拉长用户生命周期。软实力主要由品牌知名度、服务体验组成。

品牌知名度:取决于开店数量、开店时间、是否拿证、家长间口碑等。品牌知名度高可降低家长前期的信任成本,能促进家长更快速地签单

服务体验:取决于教师背景、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给家长的感受、教育理念输出能力等。通过走访后我们发现,18个月是用户的一道心理门槛,除北京因住房压力过大有部分18个月以下托育的刚需,其他城市的低月份用户需要机构靠服务体验“攻心”,才能打破心里门槛。

高端、低端、中端三类托班分别面临不同的市场、政策环境,因此运营模型也有很大差异。

1.高端托班

从单店模型上来看,高端托班有些类似幼儿园,单店投入重、爬坡期长,但爬坡完成后稳定期饱和率较高,单店的利润较高。举例我们曾在浦东走访过的某高端托班,单店面积2200平米,初始投入成本800万,单店学位160个,收费1.3万元/月,爬坡2年后满员率达到90%,单月运营成本70万左右。扣去摊销、合规成本和总部费用,稳定期年利润约为870万元,实际回本周期约为43个月。

高端托班主要有几大因素限制发展,首先场地需要1000平米以上,选址要求非常高,获取合适场地的难度很大;其次爬坡期较长,导致回本周期过长,运用自有资金持续开店负担较重;再则市场天花板较低,在二三线城市开2-3个店市场就会饱和,而一线又面临诸多竞争(如与升学通道相挂钩的名牌公立附属托班、私立幼儿园附属托班等)。

许多高端托班也意识到了上述问题,试图在单城市立1-2个标杆高端单店后建立副品牌向下切中端市场。但高端店是否有品牌示范作用,客户是否认可高端品牌的中端店,仍有待验证。

2.低端托班

在上海出台1+2文件之前,200平米以下的低端托班曾受到众多托育机构青睐。在不考虑合规的情况下,低端托班单店投入低,仅需60-70万左右,单店一般开2-3个班,满员约45人,收费3000元/月,由于招生人数少,爬坡期较快,仅需9个月左右,回本周期约在1年,模型较好。2018年后,低端托班受到了政策和2G类项目的双重打击,市场空间已被极大地限制。

上海1+2文件出台后,对场地面积、消防、人员资质、师生比等均做出了较高的规定,低端托班要么无法合规,要么合规后无法盈利,必须提价。我们粗略计算了一些未合规托班的模型,如算上扩充面积、装修、人员合规、重新开业等成本,其收费要从3000元调涨至4500元以上才可实现盈亏平衡。另一方面,目前上海已出现部分2G类项目,2G模式即政府与机构合作,街道提供场地,租金减免,专业机构负责运营,收费价格控制在3000元/月以内。这类项目提供类似中端托班的服务,但仅收取3000元/月的普惠价格,对低端托班将产生实质性冲击。

3.中端托班

中端收费适中,面向客群较广,单店模型较健康,是我们看好的托班类型。我们曾走访过的某连锁中端托班,单店面积600平米,初始投入成本约为200万元,单店饱和人数75人,学费6500元/月,稳定期饱和率约为80%左右,每月运营成本约为25万,扣去摊销、总部费用等,月经营利润约为8.7万元。如果门店能适当提升软实力,增加学费,则利润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中端托班如能跑通单店模型,快速规模化复制,有较大的跑出连锁品牌的机会。

我们按照上述标准对市面上一些较知名的托育机构进行了归类。

知名托育机构分类

结语:托育市场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目前市面上尚未跑出强势品牌,接下来的3-5年预期将是托育机构的黄金发展期。我们长期关注和看好具有规模化可能的中端连锁托班品牌。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