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交锋与交融,《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空城旧人

2012-08-23 14:52:00
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马立诚的八种社会思潮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老左、新左、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新儒家;第二部分是研讨会发言材料,收有马立诚、杨继绳、雷颐、高全喜、李楯、郑也夫和竹立家的讲话;第三部分附录一些文章,有葛兆光、萧功秦、徐友渔、王笛和赵复三的文章,其中葛兆光提出四种思潮:民族主义、左派、西方新理论和自由主义,萧功秦提出六种思潮: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新左、新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全书以以上三部分全面介绍了目前中国各类的思潮,尽管名称和划分各有不同,但清晰提供了一幅当今思潮的俯瞰图,代表着各阶层、各年龄、各区域、各经济文化背景的复杂多元的拼图。
前言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是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的话,他提供了认识历史的一个维度。
历史事件已经永远逝去,绝无可能在今天原原本本复现。在文本和视像中复现的历史,是历史在学者心灵中的重演,科林伍德称之为“历史的想象性”。历史事件是人的思想对象。比如,很长时间里,对王安石变法是赞颂的。改革开放以来,新锐历史学者否定了王安石变法,指出他的路径依赖和增长模式问题严重,连一个梳子、一把芝麻都必须由官方销售,对民间竭泽而渔。在新锐历史学者的文本中,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呈现出与过去完全不同的面貌。再看抗日战争,究竟国内不同力量在抗日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解读。因此,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抗日叙述就呈现很大差异。改革开放史也是如此。在一些左派眼里,改革开放是“劳动人民再吃二遍苦,再受二茬罪”。不同的历史叙述的背后是什么呢?是认识和思考,是思想。因此,认识历史思想,思考社会思潮的交锋,是我们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
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自由的初步扩展,为各种思潮面世提供了最低限度的宽容,使我们能够触摸到各种思潮大致的逻辑和边界。由此起步,中国思想界开始进入一个群雄初起的春秋时代。由于本书篇幅所限,只能概要勾勒出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这八种思潮,包括了官方的和民间的思潮。除了居于主导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邓小平思想之外,还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这八种思潮,或部分重合,或彼此分立,或激烈争辩。透过这八种思潮,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也有助于我们探知中国的未来。这里要说明的是,八种思潮并非囊括了当代中国全部社会思潮,比如基督教思潮就没有包括在内。本书讨论的八种思潮,是在当前语境下能够在大众传媒上公开进行论述和博弈的社会思潮。
三这八种思潮有两个特点:一是“问题意识”;二是这些思潮与西方社会思潮有密切的联系。先看第一点。为什么这30年会出现八种思潮?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矛盾和冲突,这就促使人们的思考不断突破既有观念框架,寻求对策方案。打个比方说,这八种思潮,犹如八种药方。从各路名医的主观意愿来看,都是意图展示平生绝学,对症施治,起沉疴于病体,致安康于民众。但药方各不相同,少不了争执一番。30多年来,不同发展阶段产生了不同的问题,变化的形势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各种思潮的起伏涨落也就呈现出参差的状态。再看第二点。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与西方社会思潮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西方三大主流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对中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自由主义传入中国百年,起起伏伏,有目共睹。社会主义思潮传到中国,先后演变和产生了四种社会主义:一是根源于斯大林主义的毛泽东模式社会主义,如今老左派思潮即为毛泽东模式社会主义的遗存;二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是民主社会主义;四是新左派的社会主义思潮。但是,新左派虽然激烈批评资本主义,他们主张的社会主义却比较模糊。保守主义并非如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是一种顽固的反动思潮。保守主义是一种正常的文化选择,是一种面对挑战的历史性反应。保守主义主张保存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皇权专制制度、太监制度、凌迟制度和裹小脚风俗等当然不在优秀文化范畴之内),试图用现代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阐释、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珍视伦理、道德、审美、语言方面的宝贵遗产。就此而论,海内外新儒家一些领军人物是为代表。保守主义并非一味维持现状,也不排斥自由民主,而是致力于以自己的主张改进现状。一般来看,保守主义比较审慎,不赞成剧烈突变的革命。自由主义也反对人为建构乌托邦,主张逐渐演进,因此自由主义也含有保守的成分。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是相通的。至于民族主义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其定义、阐释和研究的理论框架也来自西方。
四由于中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系统,所以中国的左右之分,与国际上左右划分标准不一样,在很多问题上甚至完全相反。比如在欧美,左和右在政治上都支持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国不是这样。右支持宪政民主,而左不赞成宪政民主。另外,中国的右也赞成完善社会保障,保护人权,这等于是干了欧美左派的事情。再比如,在欧美,力主改革的往往是左翼。但在中国,情况恰相反。又比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欧美归于左的一路,在中国却被说成是右。限制自由,限制工会农会的活动,在国际上常常是右翼作为,在中国被看成左的主张。中国有人主张按照国际划分方式重新厘定中国的左和右。但中国的左右分野早已约定俗成,尽人皆知。一提左右,大家都知道你在说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打乱重来,更添混乱。本书是按照中国目前区分左右的标准展开评述的。
五曾有一个流行的理论说,什么是左?超过时代,超过当前的情况,把将来才能实现的东西拿到现在来做,在行动上冒进乱斗,这是左。落在时代后面,落在当前情况的后面,这是右。这个说法显然有问题。中国共产党多次代表大会都庄严承诺,将来一定会把中国建设为“高度民主”的国家。为什么左的势力不把民主搬到眼下来做呢?中国的左到底是什么?高放在《左的来龙去脉》一文中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众多消极因素成为滋生左的思潮的肥沃土壤。大量自然经济的手工劳动小生产、农民的平均主义、君主专制主义、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级制、家长制、个人崇拜、官僚主义等,都使左的东西更加根深蒂固,更具群众基础,并成为左的历史根源。”高放:《高放政治学论萃》,团结出版社,2001,第63页。在这样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东西,肯定是向后看的。左的势力所主张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无疑是落后的东西,毫无“将来性”可言。汪晖在《现代性问题答问》一文中曾经谈到左对自由权利的压迫。他说:“就以人们普遍关心的自由权利面临的危险而言,20世纪的历史证明,它既来自右的方面,如40年代的德国、意大利……也来自左的方面,如斯大林主义和当代中国历史中的让人难以忘怀的悲剧。”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三联书店,2008,第502页。综合以上两种意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中国的左,是压迫自由和民主权利的东西。
六萨特在20世纪60年代说,左和右已经是毫无意义的空壳了,左和右不再具有分类价值。意大利政治理论家诺贝尔托·博比奥在2010年最新版的《左与右——政治区分的意义》一书中说,直至今天,左和右的区分不但没有废止,而且还相当广泛地深入人们生活中。这个说法站得住脚。比如,2011年9月,丹麦选出第一位女首相赫勒,中外媒体都称她是左翼,会带领丹麦“向左转”。2011年10月17日,法国社会党选出该党参加2012年大选的总统竞选人奥朗德。法国媒体称他为左派,中国媒体也说他是左翼。能不能想象全国所有的人对复杂的政治思想问题都持同一种意见?显然不可能。有意见分歧,自然要分成派别。分成派别,就要用简要的词汇概括,左和右就是这样的字眼。当然,用左和右来描述政治见解的区别,来自一个契机,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不同观点的议员,分别坐在左右两侧。用座位排列的空间概念区分政治观点,纯属偶然。但是,这个说法一旦沿袭下来被人们接受,就形成定式,不易更改了。左和右具有描述性意义和评价性意义,正如很多政治术语一样,左和右不那么精确。另外,左和右争执的问题不断更新。一些冲突不再重要甚至消失了,新的冲突出现了。比如西方现在的左和右不再向法国大革命时期那样,争论民主和共和问题,而是争论移民问题、堕胎问题、税收问题、社会福利问题、政府干预程度问题等。
七春秋战国和五四运动时期是文化大突破、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至今人们回忆起这两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仍然充满自豪。众所周知,这两个时期的思想文化环境比较宽松,百家争鸣,思潮活跃。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诸子百家,然而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两千年,思想原创力逐渐枯竭,一直到清末,中国思想没有越出先秦的范围。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构建有利于思想创新的宽松环境,是促进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经途径。当今中国各种思潮的交流、交锋、交融,是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新气象,也是软实力喷涌的源泉。因此,贯彻“双百”方针,减少行政干预,避免用权力代替思想、压制思想,促进各种思潮健康发展,并且形成制度化的竞争环境,实乃当前文化改革的要义。
八本书部分内容,曾以专栏文章形式,在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的《经济观察报》连载并上网,引发海内外反响。余英时、郑永年、葛兆光、王辉耀、徐友渔、雷颐,以及博源基金会的秦晓、何迪均对此项研究给予肯定,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作者在此表示感谢。另有一些台湾读者阅读之后,发来邮件讨论。其中,一位署名渔父的读者来信说: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江亢虎、张君劢等人就引进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民主党的主张,希望在相关章节中补充进去。我回答说,文章评述的大陆八种思潮起止时间,大体上是从1978年到2008年。部分章节为了理清脉络,在时间的前后节点上有所突破延伸,但也以这30年起伏变化为主。这一点,也应向本书读者说明。

魏武挥:当代的百家争鸣


文/魏武挥 (学者)萧功秦先生曾著有《困境之礁上的思想水花》一文,梳理了国内目前的思潮六种: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新左派思潮、新民族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马立诚先生则分析为八种,在一篇文章之余,马先生扩充为一本书,是为《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隶属《博源文库》。
哪八种?邓小平理论与新权威主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
邓小平对今天的社会的作用之大,毋庸置疑。邓小平理论偏向于实用主义和功利哲学,我倒是以为,这和新权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无怪乎当有人给邓小平看相关新权威主义文章时,邓会回答:我们就是这个意思。新权威主义可以通过《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一书去更多了解,顾昕曾作有《第三条道路:一种稳健的制度变革战略》以作修正。总体来说,内含新权威主义的邓小平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当今的“主流思想”(即官方思想)。
老左派坚持三个核心内容:以阶级斗争为纲、公有制、计划经济。曾经老左的核心人物是邓力群,但最终为邓小平南巡所击退。90年代传有数篇老左著名万言长文:《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若干因素》(95)、《未来一二十年我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形势及主要威胁的初步探讨》(95)、《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97)、《厉有为意欲何为?》(97)等。进入本世纪后,随着郎咸平对国企改革的批判,老左派基本实名上阵,展开第四轮论争。核心人物有刘国光、巩献田(著名的反物权法教授)、马宾、张宏良、梅俏、袁庚华等。本书作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老左派人物“对社会弊端痛心疾首、萦怀于心,值得尊重,但是他们开错了药方”。老左派的一些意见,近年来其实是得到比改革之初更多支持和欢迎。民粹主义也从老左这里有不少承袭。
新左派是舶来品,谈论焦点是“社会公正和参与政治”。新左派否定资本主义,否定跨国公司,否定市场拜物教,否定全球化,否定现代性,并主张抵制资本主义。新左派思想比较复杂,但总体来源于西方左翼和后现代理论,也有借鉴老左派思想成分。新左派喜欢操弄海外左翼学者言语,按沈昌文的说法,就是个“邮差”。易中天曾说,新左派的这一套,老左派是玩不来的。但不得不说,旁征博引之下,颇有食洋不化之感。新左派核心人物有汪晖、崔之元、杨斌、陈学明、赵汀阳(从自由派改为新左派)。就我个人而言,国外新左派对一些现实批判很到位,可谓鞭辟入里,但就如何建设的solution,总体是欠佳的。近年来,新左派有转国家主义之势头。
民主社会主义,基本上就是过往大肆批判的“修正主义”,属于改良派而非暴力革命派。事实上,恩格斯在临终之前也开始赞同这种主张,有“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此话留世。民主社会主义注重思想多元化、繁荣经济、实行宪政民主、福利政策。最后一点相当重要,是区别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分界线。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扎根于最大的两个人性:一为贪婪,二为恐惧。自由主义鼓励竞争,极端的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助长贪婪。民主社会主义则用高福利,使得人们再无恐惧之忧。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人物有李洪林、王若水、胡绳、李锐、杜光、王占阳、胡星斗、谢韬、华炳啸等。就具体操作性而言,我以为,民主社会主义是一个最好的选项。
自由主义,马立诚在本书中用<自由是个新道统>来拟本节题目,因为徐友渔曾说“自由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大的异质性”。自由主义深深扎根于“个人主义”,而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不光是今天的,古代一样)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不对的。在我的视野里,中国真正的自由主义学者是很少的,微博上不少人标榜自己是自由派,委实是个自由做秀派。自由主义在知识界的盛行,也只是在知识界里而已。一旦这些知识界的人上台手握权柄,就立刻不会“自由主义”了。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论述,中国人行为做事,多以他人判断为标准。在这样的深层结构作用下,自由主义的确具有极大的异质性。自由主义核心人物有徐友渔、刘军宁(他在先秦诸子找自由道统,其实是徒劳的)、任剑涛等。资中筠作有《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想把古代士的节操与自由主义嫁接,我以为是有些牵强的。中国这个社会,让自由主义深深扎入人心的土壤相当贫瘠,虽然大家都在说“自由,是个好东西”。
民族主义近年来有点狂飙突进,特别是互联网刚刚开始的时候,民族主义在网上一度非常盛行。民族主义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排他性的情感和意识,其实缺乏价值内核。著名的民族主义作品有《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国不高兴》、《中国站起来》、《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C型包围》等。民族主义同样可以吸引眼球,但不像新左派那样深文周纳,是另一种老左文章的版本:情绪说话。民粹主义,这是继民族主义式微后的另一种情绪化思潮,特别是最近一两年非常明显。民粹的价值观空心化比民族主义更甚,基本上奉行“强弱互争,弱者必然是对的。”民粹诉求极端平民主义,以“精英”为贬义词,政治上反对代议制民主,要求“大民主”,经济上要求均贫富,鼓吹道德高于法律,对从底层崛起的传奇型、道德型、魅力型的克里斯码领袖特别崇拜。民粹主义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政治立场,也可以依附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具有草根性、非理性和抗争性三大特点。
新儒家思潮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陆中产阶级的兴起。他们找不到自己文化的根,便对博广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产生了兴趣,希望从中找到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海外的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大都致力于此,他们在政治上赞成民主法治,但并不把新儒家思想过多的推用到政治层面,而是注重人心的完善,注重个人的哲学涵养,主张用“礼”和“仁”来完善个人。用个人的完善推动整个社会的完善。而大陆新儒家如蒋庆、康晓光等人把新儒家思想推用到了政治层面上,而且与海外新儒家的思想有着明显差异。大陆的新儒家可以说是儒家的原教旨信奉者,认为儒家思想就是因政治而产生。大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蒋庆主张建立政治儒学,先解决政治制度问题,才能解决心性问题,主张恢复古代的礼制,用礼制来规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重建中国儒教,将中国建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儒教国。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