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资本催熟游戏

有心教育

2019-09-11 18:02:21

1.png

在政策、环境和市场等多方因素作用下,素质教育在2018年迎来一波创业高潮,这条“黄金赛道”散发着理想和财富并轨的光芒,创业者们都在试图创造“现实扭曲力场”,一面说服资本这是庞大的消费市场,一面说服家长这是超前的教育投资。

无处可去的资本,竞相下注的千亿市场

在全球著名第三方咨询艾媒咨询评出的《2018中国互联网企业价值榜》中,好未来凭借1297的市值排名16,超越了一众互联网行业巨头。众所周知,教育市场细分领域众多,品牌集中度低,很难形成真正的垄断,这无疑再次验证了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庞大潜力。

随着互联网领域一个个创业泡沫的破灭,刚需且不受周期性影响的教育市场,自然成为资本最好的“出口”之一,其中两大板块语培和K12已出现新东方和好未来这两座无法逾越的大山,资本只能在其它细分领域寻找机会,素质教育市场因此迎来了爆发。华夏桃李资本发布的《2018教育行业融资并购报告》显示,素质教育近两年融资加码明显,轮次普遍集中在早期,在2018年融资事件中占据近30%。而睿艺《2018年素质教育行业分析报告》也显示,2018年全年,素质教育行业融资案例多达196起,融资总额约117亿元。

在投资方构成上,既有创新工场、真格基金这样的专业VC机构,也有好未来、新东方等传统教育巨头,各方势力都在这条赛道上紧锣密鼓地布局,唯恐落于人后。政策层面的鼓励扶持,教育观念的革新变化,市场前景的无限空间,都是资本趋之若鹜的理由。素质教育可以说囊括了应试教育之外的一切教育需求,从传统的音乐、绘画、体育、数理逻辑到新兴的国学、STEAM、机器人、编程等门类,赛道多元,很多细分领域都蕴藏机会。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资本的蜂拥而至,必然会加速整个市场的急于求成,素质教育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加速通过商业转化器的过程中,究竟会变成什么模样?

少儿版的知识付费?

从基础教育到课外培训,再到素质教育,从教育市场优先级来讲是依次递降的顺序,背后的逻辑自然是教育消费的不断升级,或者说,是教育焦虑的不断升级,背后的大背景,自然是时代的变迁。

中国的教育,从来都脱离不了“实用主义”的框架,作为80/90后的家长,相对于上代父母在观念上的跃迁在于从“学历证书”重视进化到“综合能力”重视,直接的刺激来源于社会阶层的固化。近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甚嚣尘上,在“贩卖焦虑”的舆论引导下,阶层差距的核心透过了财富、学历,落在了认知差距上,对普通人而言,学历还不足以改变命运,必须能在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上追平甚至超越,这样个人的奋斗才不会失去意义。

所以说,素质教育的兴起和知识付费的热潮,背后的底层驱动力都是一样的,其实付费群体也是一样的。能看到认知差异和综合素养重要性,并愿意额外掏钱去帮助孩子进行能力拓展、思维训练和素养提升的家长,也是知识付费的主要客户对象,甚至在消费的优先级上,80和90后这群社会的“夹心饼干”和“焦虑主流人群”,更愿意先花在孩子身上。

从时间线上,2016年知识付费点燃市场,2018年资本押注素质教育赛道,两年的时间,前者给社会注入的知识焦虑,从个人的阶层跃升渗透到子女的命运改变,这或许是让素质教育从原本的“非刚需”转化为“刚需”的直接导火索。

实际上,从市场层面而言,主流知识付费平台也早就瞄准了这个方向,推出裂变产品完成对标用户群体的年龄下沉,从成人扩展到少儿群体。

去年4月,罗振宇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少年得到正式上线的相关文章,定位“专为青少年提供定制化学习服务”,内容分为学科、能力、视野、领读和有声书五个栏目,其实和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方向没有本质区别。除此之外,樊登读书会也在去年年初推出了针对于0-15岁少年儿童的樊登小读者APP,涉及童书的种类有绘本、儿童文学和科普类书籍,还有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形式呈现童书解读。

知识付费和素质教育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没有明确的量化衡量标准,这既意味着无限的发挥空间,也意味着难以确立交付成果。而且,无论认知、思维、美感还是气质,都是潜移默化的东西,难以速成,需要时间来验证,说白了,素质教育赋予客户的是“隐形价值”,这并不利于交易的达成,更别说教育培训行业最重要的生命力——续保率。

在资本的压力下,企业为了生存,势必会将产品设计的重要精力花在如何打造“显性价值”上,实际上,素质教育领域走在前面的艺培正是这么干的,组织各类华而不实的比赛,发放各种并不具备含金量的证书,一方面满足了家长和孩子的虚荣心理,一方面二度薅羊毛。正在兴起的“大语文”领域,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的火热,也有一批创业公司试图搭上这班列车,开发各种诗词记忆的课程,想尽办法将学生送到这些舞台,以此来达成教育成果的交付。

知识付费的备受争议,在于仅仅在于形式上满足了心理需求,而并没有真正解决消费者的实际问题。素质教育是否会陷入同样的局面,过于追求“显性价值”而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成为少儿版的知识付费?

站不住的产品,等不急的资本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隐形价值”并不是真的“隐形”,它最终会带来一个不错的结果,无论是个性的培养、文化底蕴的提升、思维能力的跨越、美感和气质的养成,都是教育真正追求的方向。也正因为此,相对于追逐学历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尽管看起来更不“踏实”,反而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它看起来门槛更低,实际上却是更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在现有的环境下,要搭建真正有价值的素质教育体系,至少有两个问题摆在面前:

1. 课程体系的研发周期长

课程体系的形成是个动态的过程,依赖于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长期互动,类似于互联网产品的迭代,但是还要更加复杂得多,语培和课培经历了漫长的实践积累,才有了如今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而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之外的延伸,还有更漫长的道路要走。

2. 专业师资的匮乏

师资问题是各个教育赛道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素质教育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决定,其师资的素质还要高于传统的培训。从中国现有国情来讲,高素质人才往往流向金融、互联网等高薪行业,而在教育培训领域,优秀师资也主要集中在好未来、新东方等传统巨头机构。在素质教育的商业模式得到充分验证之前,有多少高素质人才愿意冒险踏足行业还成问题,况且,即便涉足进来,优秀教师的培养周期也相对较长。并且,今年9月份国务院的政策颁布,要求所有从教人员必须拥有教师资格证,这无疑对师资问题又是雪上加霜。

正如多鲸资本合伙人葛文伟在去年年底的“2018ACE全球素质教育行业峰会”上所言“其实,现阶段的素质教育培训市场现状和1998年的英语培训市场一模一样,都没有标准课程、师资储备以及评价体系。”“素质教育不是一个“避险的箩筐”,在师资、内容、载体等方面的供给不足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因此,素质教育的产业化,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国内现有的市场环境下,资本追逐的超前和教育体系配套的落后,是短时间无法抹除的问题,换句话说,在素质教育供给与需求的两端,缺乏的不是将内容打包为产品的公司,而是时间,教育和科研一样,需要持续性投入的耐心,而资本向来是最缺乏耐心的。即便前期没有预料,在实践过程中这个问题也会暴露出来,而一旦资金链断裂,留下的也不过是一地鸡毛。

实际上,在“大语文”赛道上已经出现了征兆,根据相关统计,“大语文”赛道上,获得融资的公司只有3成,而大部分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还鲜有公司能走到中后期。而让投资人踌躇不前的,正是行业的培育成熟需要时间,而“大语文”还是明显与应试教育挂钩的赛道,并且从政策角度出发,语文在考试中的比重将会显著提升。

慢教育的快销梦

教育品牌的建立,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口碑,归根到底还是产品力。如创新工场合伙人张丽君所言:“创业者要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哪部分,然后把核心竞争力打造的越来越坚固,跑通自己的闭环,尽量不去做纯投放式的增长,把口碑和续费做好,让整体的模型更健康,这会是更持久的一件事。”

而产品力的构建终究是个缓慢的过程,在数据的压力下,营销或许会成为众多素质教育创业机构的重要方向,在资本收缩的环境下,这并不是个好的选择,这里注定不会诞生第二个“瑞幸”。这让素质教育的创业者注定陷入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活下去得尽快完成招生,做大市场规模;一方面课程质量跟不上,一旦口碑崩坏,即便花钱买来的学生也会流失。要么等死,要么找死。

实际上,在“大语文”赛道上已经出现了融资断层,根据教育行业媒体“黑板洞察”的统计,“大语文”赛道上,获得融资的公司只有3成,而大部分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就其列举的公司发展情况而言,目前还鲜有公司能走到中后期。而让投资人踌躇不前的,正是行业的培育成熟需要时间,经过市场验证后,资本的保守和此前的热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大语文”还是明显与应试教育挂钩的赛道,并且从政策角度出发,语文在考试中的比重将会显著提升。

在资本的催熟下,素质教育产业看似光明灿烂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深不见底的陷阱。在这里,模式、技术、资本都只能锦上添花,号称千亿规模的市场,究竟是掘金窟还是销金洞?而教育背负着的重要社会责任,必然也受到严格的监管,路漫漫其修远兮。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