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的思考来阐述互联网的变革和趋势,读《为什么中国没出Facebook?》

有趣的灵魂

2012-04-28 16:12:00
自述:开放的境界

前些天,一家杂志的记者采访我,说现在做2.0的人很悲观,问我怎么看。于是我滔滔不绝地把老一套想法重说了一遍,中心思想无非还是说2.0才到中局,还早的很,乐观的很。当然,不是这位记者想听的,结论早有了,问你是客气。等文章发出来,标题果然很吓人,叫“WEB2.0创业时代将终结 ”。东拉西扯了很多,理由无非是过去10几年每逢VC们不再漫天撒钱的时候就能听到的那些,什么中美国情不同啦,龙头公司太厉害啦,没看见成熟商业模式啦,等等。文中惟独看不见对所谓2.0创业公司们自身的分析,例如,自称做的是2.0的公司真的在做2.0吗?他们除了抄袭之外试图做了什么方面的创新吗?他们除了起哄以外有没有管理运营一个公司的全面能力?总之,对一家品位还不错的杂志来说,这篇东西是个败笔。它最多给那些心理崩溃的所谓创业者们一个安慰,说说“不是兄弟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之类的托词,算是另类心灵鸡汤吧。如果把文章标题改为“WEB2.0投机时代将终结”也许更贴切些。
这倒勾出我的另一番思考来。大家都是网络从业者,聚在一起亲亲热热,但实际上行为不同,结果不一,看法各异,根本原因在哪里?恐怕在目的,能力,视野和境界不同。大潮涌起,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很难分出个真假。大潮退落,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真正弄潮儿,也算起个清理阶级队伍的作用。就以眼前2.0开放这拨浪潮看,队伍就够乱的。听说GOOGLE6月开会推广OPEN SOCIAL的时候,一下拥进去好几千人,连开餐馆的都去了。2个月过去了,诺大一个2.0阵营,真正开放了平台有几家呢?正在潜心琢磨的有几人呢?屈指可数吧?就象好多人问我什么是网络创新时我老爱打的比喻:如果你讲的有90%的人听不懂,剩下听的懂的10%的人中90%不同意,你大概就上了创新之路了,因为你属于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领域的一小撮,机会比混在99%的大拨哄人群中大得多。2.0的开放就属于这种定义下的创新。在网络业中,至少90%的公司对开放没感觉,没兴趣,因为他们不做2.0。最多剩下的10%的2.0公司在开放问题上也是各有各的路数,大致可分为不开放,假开放,半开放和真开放四种。

 不开放的理由很好猜,无非是不会做和不想做二种。一般做2.0的队伍都很小,抄个SNS结构,做个博客或小应用还马马乎乎,真要做平台,做底层就力不能及了。对这种公司的劝告是如果不能及时提高能力,最好收兵算了。2.0平台会越来越复杂的,跟不上发展只靠点SNS伎俩是没前途的。还有人从理论上战略上就把2.0等同于SNS,并不认为还有什么高于或等于SNS的东西存在,所以对开放持排斥或贬低态度,随便做了个SNS网站就去操心发展用户或赚钱了。对这种公司的劝告是多想想,多看看,不要把一时的现象夸大或固定化。为什么出了博客你跟,出了PHOTO你跟,出了SNS你跟,出了开放平台你就不跟了呢?是真的强大到已经不把MYSPACE和FACEBOOK放在眼里了?恐怕不是,还是一贯的短平快思路作祟吧?
假开放的理由也很明白。既然引导开放的都是大腕,也许媒体和VC会注意,所以不管想不想做,能不能做,抢了旗帜再说。记得半年前我刚接手海量的时候,业内一家公司高调宣布成为OPEN SOCIAL的战略合作伙伴。我诚心诚意地登门拜访,又请人家来公司指教,很想好好切磋一下如何开放的问题。结果什么也没听到,这公司至今什么动静也没有,只有了个开放的名头。
半开放的理由比较复杂。如果完完整整地兼容OS和OP,然后再加以扩展,一方面很累人,恐怕自己的平台还要大改造;另一方面怕这样做了失掉江湖身份,让人说成是追随者。所以就整出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出来。说它是开放平台,好象并不完整兼容OS和OP;说它不是开放平台,好象也有不少人家的东西。希望这样的平台只是开放的第一步,先抢了口号,然后慢慢再把东西补齐,而不希望又整出N个个性化接口,增加应用开发者的负担,把好好一个开放做成了不开放。另外一种半开放的思路是只让别人的应用接进来,而不把自己的东西开放出去,更不打算和别的平台相互开放。好在时间还有,如果能逐渐想通了,也许就会抛弃半开放的思路,走上真正的开放之路。
 真开放的理由说过很多了,这里免谈。以我有限的了解,校内,51,聚友,天涯,康盛创想和我们自己是已经开放了的平台。虽然各有优劣,还都远谈不上完整成熟,但确实是认真走上了开放之路。其他公司呢?不是号称做2.0的成千上万吗?开放这个槛就不过了或过不去了?还是过去说过的老话,开放是2.0革命的重要发展阶段和2.0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权宜之计或者市场推广之类的战术。达不到真开放的境界而停留在不开放,假开放或半开放的境界上,2.0和你就没什么关系了。如果真想清楚了不打算开放,我的劝告是干脆转做开放平台下的应用算了,也是一条不错的道路。中国这个市场也许只能容纳10来个全面的2.0平台,但应该可以容纳成百上千的应用提供者。最怕的是打得是做平台的主意,却跟不上平台发展的步伐。高不成,低不就,落个没下场,去找不懂行的记者哭诉冬天如何冷酷,创业环境如何恶劣。
个人视角终有局限,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新书推荐,还望投稿或微博私信@潘乱兄

读点:为什么中国没出Facebook


文/酷拉皮卡 (豆瓣网友)
这本书对国内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分析、互联网业游戏规则理解及创新的产生理论讲解的很精彩,这里将书中的主要观点总结下:
互联网发展趋势:
1、中国网络人口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几年将年增五六千万,然后逐渐稳定在一两千万水平上,随着网络服务商数量的增加和网民数量增长的减缓,网络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资本市场宽松和资金泛滥的时期也将很快过去,从极度亢奋转为相对理性。因此,中国网络业主要靠增量发展的模式会很快转入存量发展模式,也就是说,需要主要依靠创新去深耕现存市场和重新定义市场。
2、要么提高用户增长率,要么提高ARPU值,这是人口红利时代互联网公司保持业绩增速的两大法宝。而到了“后人口红利”时代,一方面获取新增用户的成本大幅增加,一方面用户增长放缓,提高ARPU值遂成了保持业绩增速的不二法门。而通过开放平台,鼓励外部创新,通过创新增加用户黏性、提高ARPU值,将是中国互联网巨头们,在未来几年里的新路径。
3、今后十年的新网民有一半将来自大家不很重视的30-49岁年龄段的人,加上20-29岁年龄段,这些人将占未来3亿新网民的3/4。即使是一直被业内忽视的50-59岁的网民,新增数量也将两倍于万般宠爱于一身的19岁以下年龄段。
未来新增网民中有三个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人群:(1)20-49岁特别是30-49岁的中青年新用户(2)初中教育程度的新用户(3)居住在乡村的新用户这三个人群是未来网民增长的主力军。三者交集、重中之重的就是20-49岁、初中教育程度、居住在农村的新用户。
4、在Web2.0时代,互联网正从过去的独门独户、小家小业、数个旗、开个店的草创阶段转入以用户为中心,服务平台化的发展阶段。几个或者十几个网络平台公司服务于全国网民的绝大多数,其他公司专注于平台下的应用服务是不远的将来必然形成的格局。
5、在使用电子商务服务的网民达到和超过全体网民一半之前,电子商务领域仍将在未来几年保持高速成长态势。
6、移动网络终端虽然处于高速普及阶段,但不赞成对所谓无线互联网市场的过度追捧和过度乐观。互联网只有一个,无所谓固定或移动,知识接收终端的区别。手机固然有其特色,但更多的是与台式机相比所展现的局限性。我可以大胆断言,中国不可能出现仅靠无线互联网服务就能成为业内大腕的公司,而更可能的结果是在无线互联网服务的领军公司还是那些在固网上有所积累和建树的综合网络服务公司。
互联网游戏规则:
1、接受并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实行现代高科技企业制度。如遵循风险投资机制、员工期权奖励制度等。2、人力资本是网络公司的核心资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人力资本是网络公司成功的关键。3、上游定位,创新定位,前瞻定位,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本。4、资金是网络公司这辆车前进所必需的燃料,但它不是发动机,更不是方向盘。5、一个先发的、格局比较大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是网络公司成功的必要条件。6、创新力是网络公司成功的发动机(关于创造性思维介绍详见文章下方)。7、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是公司成功的必要条件(关于商业模式的介绍详见文章下方)。8、三年是判断一个公司能否成功的最低时限。
其他:
1、成功的网络公司都一定在某个网络服务方向上时首创者,或者是已有方向上的重大创新者。这些公司的服务都是面向大多数网络用户的普遍需求,而不是少数用户的专门需求。
2、凡是由其他领域的成功者所代表的实业资本投资控股的网络公司或者子公司都没有很成功的。凡是试图将其他领域的传统资源与网络嫁接的,都没有很成功的。互联网仍然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流,创新为长期动力,与世界接轨为目标的新兴产业,国管、国有、国营的努力在这个产业中不大可能有大的作为。而对民营网络公司的打压整治做的是无用功,除了阻碍延缓互联网业的发展外,什么也得不到(国库里拿来的钱不算)。
3、纵观网络历史,凡是成功的公司都有好产品,无论在做好产品的磨难中道路多么曲折,压力多么巨大;凡是不成功的公司产品都不够好,无论期市场投入有多大,招数有多多。任何公司做不出好产品,却寄希望于单纯的市场伎俩,无异于把投资当伟哥吃了。其实一个不好的东西放大一万倍还是成不了好东西。一定是先有好产品,再有多用户,才有健康的营收。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分为双向连接式思维、逆向思维、极端式思维和偷换命题四种。
1、双向连接式思维:基于一个棘手的任务,两个领域被闪电般地联系在一起。这类创新在网络界最常见,比如谷歌把搜索和广告联系在一起,腾讯将即时通讯和动画形象联系在一起;
2、逆向思维:不管结果,挑战前提。比如淘宝模式,eBay模式是提供网上开店的环境,然后收取店租和交易费;而淘宝是免除店租和交易费,通过广告和其他服务收费。
3、极端式思维:是按一种逻辑设想一种最极端的甚至是荒谬的情况,然后挑战它,找到新思路。Web2.0就是极端式思维的产物。
4、偷换命题:换一个命题,并找出新老命题在结构和内涵上的相似性,接着通过“自我”的检验,把二者归一。如盛大模式,2002-2003年的时候,网络游戏最大的瓶颈在于没有方便、普及、成本低而可靠性高的网络支付体系,游戏好做而钱难收。盛大的方式是不消极等待网络支付体系的成熟,也不是完全依赖游戏卡这类完全的线下体系,而是构建一个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支付体系(Esales系统),充分发动网吧的积极性,一举解决了用户支付问题,连带构建了产品推广系统。
创新的层次:
凯文.凯利KK判断创新性的方法是把创新分为四级:功能、产品、公司、平台。功能级创新:例如P2P、RSS、团购,更多的是具体技术进步,影响范围有限;产品级创新:例如博客、C2C、Twitter,比功能创新更完整,综合能力更强,但只是一个垂直领域的进步,不影响互联网全局;公司级创新:例如苹果,比较多地依赖个别天才,好的时候势不可挡,天才离去就轰然垮台。平台级创新:能够有影响全局的力度和改变一切的深度,并且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和长久的生命力。比如Facebook。
好主意的社会起源:
经过复杂的统计分析,研究学者发现一位经理的讨论网络中只包括本部门的人,这个部门中人人都经常互相直接讨论业务,那么这位经理出的主意基本上毫无价值。理由是这些主意过于拘泥于本部门业务细节的改进和维护,对公司的整体战略转型毫无贡献。但如果一位经理的讨论网络中包括本部门以外的人,兼听则明,那么这位经理提出好主意的概率就比较高。另外能否想出好主意与人的智商关系不大:“那些人际关系跨越结构洞的人能够较早接触到多种多样甚至时常相互矛盾的信息和判断,这使得他们在产生好主意方面比他人竞争优势明显。能否提出新主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视野和判断。如果你充分了解你所在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密切追踪产业领军公司的动向,就有可能对自己公司的问题看得鞥清楚些,判断更准确些。反之,则是坐井观天,思维短路,判断失误。
商业模式:
一个商业模式包含九个要素,即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型。
一个网络公司的商业模式至少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要做;(2)为什么我们能做;(3)为什么别人不能做或者没我们做的好。
(1)为什么要做:上等说法:市场有需求而没有供给,而且这需求是基本的、普遍的、持久的;中等说法:现有服务没能很好地满足需求,而我们有更好的思路去取而代之;下等说法:现在什么东西最火,我们也想在这方面努力,分一瓢羹。
(2)为什么我们能做:上等说法:主意是我们想出来的,而且还有实现主意所必备的独家经验、能力、资源和准备;中等说法:主意是我们想出来的,也有一定经验、能力、资源和准备;下等说法:主意不是我们想出来的,但我们想照抄或略有改变,经验、能力、资源和准备虽然不足,但如果你投资的话,一切都不在话下。
(3)为什么别人不能做或者没我们做的好:上等说法:这主意是创新,别人或者没有想到,或者想到了却否定,或者想到了却没能力做。中等说法:有些大公司也有能力做,但这样做事对它们现有模式的否定,所以它们不会去做,或者做得不认真,所以做不好。下等说法:我比别人先做了几个月,所以有先发优势。如果给上等说法打三分,中等说法打两分,下等说法打一分,那么一个商业模式顶分是九分,底分是三分。能称得上好的商业模式至少也要在七分以上,它值得大投大做,早投早做,而五分一下的就是烂模式了,不值得投入任何精力和资源。
网络市场模型:
核心市场的作用是圈人,满足用户自我展现、沟通和分享的需求,让用户在网上安家。通用市场的作用是满足用户的普遍需求,也是目前互联网业挣钱的主要阵地。外围市场的作用是满足特定用户群的特定需求,成功与否要看和传统线下产业结合的功夫如何。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