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

学考乐肖老师

2019-03-25 18:24:27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牢牢扎根,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在学校教育中深植优秀传统文化,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文化传承的关键环节,打开文化育人的固有边界,让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种子在每一颗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第一,突破学科边界,在多要素育人中增进孩子的文化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核心价值与基本精神涵蕴体现在社会历史进程的方方面面。孩子要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理解传统文化要义就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触摸历史,于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中准确聚焦、解读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之相应,我们的教育要超越学科藩篱,整合多要素的育人力量,让孩子在综合性学习中对传统文化加强理解。跨学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统合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和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内在关系,特别是要基于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对教学内容作出明确定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以课堂育人元素为核心的认知域和兴趣点,打造现代意识与历史情感深层交织的立体成长空间,多维度提升孩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孩子在多学科交织中广泛汲取文学经典、非遗故事、民族节日、民间工艺、传统建筑、博物展馆、人文古迹等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因子,并在互联互动、互验互证的学习比照中持续接近、不断抵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第二,突破学段边界,在长链条育人中促进孩子的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是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生命成长阶段一次次回望,在温故知新中无尽地获得心灵滋养。这是自然生命的文化认同进程,也是精神生命的价值归属进路。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来看,孩子的成长是浸润在文化中的整体性延续,需要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不同阶段的学习作出贯通设计。与之相应,我们的教育要超越学段屏障,基于长链条的学程安排,让孩子在进阶式学习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长程贯连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以家国情怀为提领,依循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从内在人格修养到外在事业达成,构建一个不断生发的孩子生命成长历程。在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中小学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数量达到1~6年级75篇、7~9年级61篇以及10~12年级72篇,进一步体现了要引导中小学生强化传统文化认同的国家意志,构筑了一条中国古代名篇名作铺就的家国情怀培育与人文素养提升之路,使孩子不再囿于学段目标的既有限定,而是在经典的长久陪伴中拥抱成长的无限可能。

第三,突破学校边界,在全方位育人中推进孩子的文化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崇尚刚健有为、兼济天下。判断孩子是否真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根本上要看其是不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所学所知为需要的人提供关爱和帮助。与之相应,我们的教育要超越学校围墙,着眼全方位的场域开拓,让孩子在社会化学习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付诸社会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才具有新鲜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调动孩子的社会参与,将服务与学习紧密结合,倡导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培养孩子的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激发公益梦想、创新公益行动的服务学习中,孩子能够持续地深化文化践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国的教育实践已经并必将继续证明,在服务学习中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一定会切实推动孩子们基于社会行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有家内心暖,有国格局大,在志存家国的成长向度上不断实现生命境界的升华。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以理解、认同、践行为推进轴,以学科、学段、学校为突破口,就是专注本来、绽放未来,就是让孩子从小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厚植家国基因,筑梦种子生长。当孩子长大后回首梦开始的地方,一定会清晰地记得儿时播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子,并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粒种子所孕育的无限可能、所蕴藏的无穷力量,以及所生发的无尽梦想!

版权声明:本文为 <学考乐肖老师> 作者的原创文章,未经 <学考乐肖老师> 允许不得转载